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切换]
  商务合作3
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繁体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回复: 0
收起左侧

[城事] 铜当卢撞脸Labubu,洛阳缘何频现文物“显眼包”?

[复制链接] 地区:

升级   100%

67

主题

3

回帖

2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4
发表于 2025-6-20 2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洛阳博物馆二楼展厅内,一件名为“铜当卢”的青铜器展品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宠,其圆脸高耳的轮廓,与当下全球火爆的潮玩Labubu惊人相似,不少网友表示“老祖宗审美超前几千年”。
  从“牵手闺蜜俑”引发汉服打卡热潮,到“招财猫陶熨斗”因神似卡通吉祥物走红,再到铜当卢与Labubu玩偶“古今撞脸”引发网络围观……近年来,我市各大博物馆文物频繁以意想不到的“显眼包”姿态闯入公众视野,成为流量密码。专家表示,其背后折射的是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博物馆主动拥抱时代,寻求“破壁”的积极尝试。
  这股由“文物显眼包”点燃的文博热浪,正推动“文博游”从文化殿堂走向大众生活,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物与潮玩“撞脸”,引发网络围观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洛阳博物馆内发现一件青铜器展品,因其外形酷似最近大火的Labubu玩偶,便拍照分享到了社交平台上。
  这张照片立即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回不去了”“老祖宗的审美简直太超前了”等评论得到数万点赞。
  记者在洛阳博物馆看到,这件青铜器文物名为铜当卢,年代为西周,目前正在洛阳博物馆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瞻彼洛矣——洛阳东周历史文明展”上展出,并与另一件东周时期铜当卢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展示。
  资料显示,该文物出土于洛阳北窑机瓦厂一带,高18.4厘米,宽7.5厘米,中间为圆形泡,上端尖角,下端长方形泡,呈“锈蚀”状态。当卢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马饰之一,不仅可以作为面具使用,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也可以作为装饰使用,使马更美观华贵的同时,凸显出马主人身份地位的高贵。
  在网络围观现场,许多人在评论区晒出自己收藏的“古今撞脸”照片,网友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感叹“华夏文明还是太全面了!”
  与此同时,洛阳文旅部门也与网友积极互动,大力推介各个博物馆中的“老祖宗严选”。活泼有趣的互动引发不少网友点赞:“好好好!就是要这样多多宣传”。
  “显眼包”文物频现,折射古今共鸣
  今年以来,文物变身“显眼包”引发网络围观,意外成为博物馆流量密码的案例在洛阳频现。
  本月初,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启动试运行,其间,展厅一件西晋时期的陶熨斗,因支架顶部的虎形小兽酷似现代招财猫而受到关注,被网友赋予“招财鼻祖”的昵称,吸引大量游客专程探访。
  几个月前,洛阳博物馆那对17厘米高的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同样引发了网友围观。她们梳着双髻,点着朱砂,双手相牵并肩而立,被年轻网友亲切地称为“千年前的闺蜜”。
  一时间,博物馆内汉服爱好者云集,争相模仿陶俑姿态合影留念,“与两千年前的姐妹淘相遇”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博物馆也迅速响应,调整展陈将其移至独立展位,优化参观动线;文创企业则嗅到商机,推出“陶俑同款妆造”服务,复刻其发髻与花钿妆容。
  不难发现,这些文物的意外走红,核心在于其造型、神态或图案与现代流行元素、审美趣味产生了奇妙的“共鸣点”。一件件静默千年的藏品,因这份跨越时空的审美连接,瞬间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顶流”。
  “这种现象深刻反映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洛阳市文物局博物馆科科长阎桦说。近两年春节、国庆、五一等假期,洛阳文博场所的年轻游客占比已突破七成。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向知识接收,更渴望主动探索、深度互动和社交分享。一件引发共鸣的“显眼包”文物,恰恰契合了这种需求,成为一个强大的引爆点。
  “这带动了线下打卡、创意模仿和二次创作,在社交平台形成了裂变式传播效应,这正是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新路径的生动体现。”阎桦说。
  数字赋能“破圈”,拥抱流量更需坚守根本
  文物意外走红,也离不开博物馆主动拥抱时代、寻求“破壁”的积极尝试。面对观众年轻化的显著趋势,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突破口。
  自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起,洛阳博物馆在支付宝生活频道推出了“洛博夜游记”系列直播节目。其间,在“教你20分钟化成唐朝网红”的直播活动中,服饰史学专家与化妆师联手复原唐代妆容,累计吸引超50万网友在线观看,网友调侃:“只讲历史文化可能瞌睡,但要说博物馆教化妆,那我可就不困了。”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场馆,游客可以轻触数字展柜屏幕,与千年文物现场互动;沉浸式光影展、AR导览等技术的应用,让文物故事讲述得更生动、更可感,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
  眼下,博物馆拥抱互联网已成共识。然而,如何在吸引眼球与坚守专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文博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此,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慕鹏表示:“博物馆可以拥有‘网红’气质,但绝不能丢弃专业属性。我们拥抱流量,更要善于引导和驾驭流量,使其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播的核心使命。”
  慕鹏认为,文博创新的根基必须深植于扎实的历史文化研究。创意表达、娱乐化传播都要以文物最核心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根基,再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和表达方式。文物的每一次成功“出圈”,最终都应引导观众回归对文物本体价值的关注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
  “年轻观众要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情绪价值’与情感连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表示,这股由“显眼包”文物点燃的文博热,其背后是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他认为,年轻人渴望与文物“对话”,博物馆展陈也应更加注重从“物的罗列”转向“人的连接”,用叙事、场景、互动编织情感纽带,推动“文博游”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激发城市活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文明发言,和谐互动
文明发言,和谐互动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生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itle - Artist
0:0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议反馈|广告合格|生活说 ( 豫ICP备2025118735号-1 )

    GMT+8, 2025-7-1 11:10 , Processed in 0.129300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网站模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